首页 资讯 正文

云南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体育正文 90 0

云南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云南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云南大学“浸润行动”第二批支教学生周子源(前)在景洪市职业(zhíyè)高级中学教学生跳傣族(dǎizú)舞。 供图 2025年,学校(xuéxiào)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被列入省政府十大惠民实事之一,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教育(jiàoyù)优质均衡发展,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战略部署。自“浸润行动”启动(qǐdòng)以(yǐ)来,已从全省29所高校(gāoxiào)选派6089名师生,精准覆盖14个州市45个县市区1330所学校。该计划通过(tōngguò)高校定向帮扶薄弱地区中小学,以“浸润”方式不断提升我省体育美育质量。 健全机制 精准帮扶全面覆盖(fùgài) 为精准掌握各地在体育(tǐyù)美育(měiyù)师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shèzhì)上的(de)需求,我省在深入调研怒江、迪庆及边境地区29个县市学校(xuéxiào)的基础上,于2023年秋季学期启动“浸润行动”。目前,已连续实施4期。前3期由(yóu)(yóu)(qīyóu)23所高校精心选派4143名师生,覆盖9个州市29个县市766所学校。2025年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被纳入“十项惠民实事”后,参与帮扶高校由23所增加到29所,帮扶县份由29个扩大至45个,每学年参与的学生由2320名增加到3600名。 “浸润行动”实施以来,共建设81个音体美名师工作室,培训3405名音体美教师,在407所学校开展学生(xuéshēng)体质(tǐzhì)健康监测,成立(chénglì)992个社团和兴趣小组,举办了超过2.3万次社团活动,组织3003场(chǎng)体育比赛和艺术展演、794场运动会和艺术节。支教学生的周课时量介于(jièyú)8至42节之间,参与8205次教研活动,进行1489批次巡回授课,申报64项科研课题,推广471次典型(diǎnxíng)经验。 为完善对口(duìkǒu)帮扶(bāngfú)工作机制,我省高校持续(chíxù)加强与(yǔ)受帮扶地区在校际协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高校提供教育资源与师资培训,受援地区则作为实践基地和民族文化研究(yánji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合作模式有效补齐了学校短板、加强了文化建设,并促进学生成长与对基层的了解,实现了双向(shuāngxiàng)共赢。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育了合唱、美术、啦啦操等“一县一特色”的美育品牌。云南大学与帮扶县市(xiànshì)签订合作协议(xiéyì),探索“高校+地方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玉溪师范学院在勐海县、勐腊县推行(tuīxíng)“233”模式,开展特色体育服务和艺术教育活动,帮扶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各高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浸润行动”的(de)深入开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高校、地方政府与(yǔ)受援学校的三方协同,确保组织与资金(zījīn)的有力支持。同时,注重改善帮扶学校条件,提升学校体育美育的硬件设施水平,实现政府、高校和(hé)社会力量的有效协作。 丰富载体 传承文化彰显(zhāngxiǎn)特色 在红河学院(xuéyuàn),学校(xuéxiào)联合绿春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de)边境中小学,开展“云端”上的排舞展演活动。通过大、中、小学生同跳(tóngtiào)《舞动中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àiguórèqíng),构筑(gòuzhù)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jiànshèzhě)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体系。学校充分挖掘“国门”“边境线”“红色文化(wénhuà)”等思政元素,以“浸润行动”为抓手,不断丰富学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功效,用红色革命文化浸润边疆广大青年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gǔlì)边疆广大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边疆广大青年学生,高质量打造学校“行走在边疆国门的思政课”品牌。 在“浸润行动”中,各高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体育美育,实现全员育人(yùrén),体现跨学科资源整合,并强化党建与思政工作(gōngzuò)的结合。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红色音乐课堂,结合当地红色文化(wénhuà)(wénhuà)遗址开设课程,还组织师生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接受(jiēshòu)思想政治(zhèngzhì)教育,拓展了“浸润行动”的内涵。 各高校通过校本课程和(hé)特色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培养(péiyǎng)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gòngtóngtǐ)意识,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并挖掘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云南大学对口帮扶的景洪市是(shì)有着8个世居民族的边境市。支教师生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zhòngyào)作用(zuòyòng),围绕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傣族村寨速写”“布朗弹唱教学”等73门课程,建设基诺族版画、白族扎染、打(dǎ)跳等48个社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tǐyùxiàngmù)与休闲(xiūxián)运动项目相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机融入(róngrù)日常教学,帮助边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夯实师资 助力社团(shètuán)蓬勃发展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各高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联合教研、集体(jítǐ)备课、教学(jiàoxué)观摩等活动形式,共同(gòngtóng)解决教学难题,提升教研水平,促进双方教师共同成长。楚雄师范学院和(hé)文山学院分别在当地建立名师工作室,推动教师专业发展(fāzhǎn)和特色文化发展。截至目前,共举办69期教师培训,累计培训本地教师达3405人次。 为从根本上缓解陇川县(lǒngchuānxiàn)美育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形成“线上+线下”“节点+常态(chángtài)”“驻点+后方”的全方位指导帮扶格局。通过举办美育工作(gōngzuò)坊活动,成立名师工作室(gōngzuòshì),建立线上教学展示平台,组织教师赴发达地区跟岗学习等(děng)措施,帮助陇川县美育教师实现专业成长(chéngzhǎng)。依托“浸润计划”,孵化12篇学生毕业论文、4个毕业设计、1个云南省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实现帮扶工作成果(chéngguǒ)转化。 此外,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受帮扶学校(xuéxiào)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xuékē)教学,并指导社团活动,助力成立各类(gèlèi)体育和艺术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节(wénhuàjié)、运动会、艺术展演(zhǎnyǎn)等,营造积极健康氛围。云南师范大学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学校教授傈僳族的射弩等体育项目,昆明城市学院(xuéyuàn)帮助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组建合唱团,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jìshù)学院请体操(cāo)奥运冠军郭伟阳(guōwěiyáng)给学生上励志课,昆明传媒(chuánméi)学院将对口支持学校的34名师生带回学校开展研学活动等,都取得较好效果,红河学院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普洱学院支持社团发展组建篮球队和民族啦啦操等,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怡希(chényíxī) 云(yún)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
云南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